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,就是要对当时的地形,人文还有敌人有一定了解,不然只会错失良机,给自己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。就比如解
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,就是要对当时的地形,人文还有敌人有一定了解,不然只会错失良机,给自己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。就比如解放战争的时候,有一场战役就是这种情况,而这场战役就是孟良崮的战斗。
当时国军的74师被解放军围歼,而张灵甫也在这场战争中陨落,不过让人不明白的是,当时黄百韬的部队与张灵甫的74师只不过有三公里的距离,为啥却没有给予火力支援呢?而解放军就是抓准了其中的要素将国军分割开,各个击败。
实际上,这场战役在开始的时候,就已经注定了其结局,为啥会这样说呢?孟良崮的战斗是粟裕与陈毅一起指挥的,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也给之后解放军的进攻策略改变奠定基础。1947年,华野大军顺利将国军的74师给摧毁了,而当人们再回头来看这场战役时,就觉得很不可思议,因为74师只是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,就被解放军团团包围,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,这到底是为啥呢?
其实在最初的时候,我军对国军的动向以及地形也都完全掌握了,并且还知道国军部队所存在的弱点,如果在关键时刻将其攻克,那么一定会给我军带来巨大的优势。可是国军却对我军一无所知,不仅如此,他们也不了解当时的地形还有人文,在之后的战斗中经常出现失误。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,国军觉得与解放军正面对抗是完全没有任何优势的,于是就准备将进攻的重点放在陕北与山东地区,而后就调来了实力比较强的74师来做这个主力。
最初蒋介石做这样的兵力部署,也是想要将共军的主力牵制住,然后再秘密的派一些部队,将共军给合围歼灭。可是共军并没有那么好对付,特别是当我军看到国军的这种架势时,直接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,虽然这是老战略了,可对于骄傲自满的国军来说,根本就是小菜一碟的事。
而黄百韬在战斗开始时,就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,他立刻让张灵甫的74师撤退到垛庄,等着他的25师到达后,一起对共军进行合围。然而张灵甫觉得自己是黄埔军校毕业,再加上参加过很多场战役,所以他觉得以自己部队的实力绝对可以将解放军打败。
由于他没有听黄百韬的意见,必定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。而这场战役最主要的地方不是在于能够将多少敌军给歼灭,而是怎么样才能避免被敌人给围困了,与此同时还能够坚持到援军的到来。可当时张灵甫太过狂妄自大了,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,可是黄百韬却早就察觉到了这一点,再加上作为将领,也不会放任74师不管不顾。而当时与74师距离比较近的就是黄百韬的25师以及李天霞的83师,而且这两支部队都属于国军的精锐,有绝对的战斗力。
这两支部队在接到命令的时候,都向74师的方向而去,可是我军也针对国军的援军进行了精心部署,将83师阻击到了距离孟良崮五公里的地方,而25师则距离在三公里处。原本这三公里给人感觉没有多远,可在当时那个地方,三公里所要绕的路程可是非常远的,因为孟良崮附近几乎都是悬崖峭壁。
而且这里的几乎没有啥树林,很难找到掩体,也不容易修筑防御工事,所以不是说黄百韬不愿意给张灵甫火力支援,只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掩护的地方,而且当时的地形比较复杂,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误伤到自己人。所以这些前来支援的部队,也不得不采用比较原始的方式,那就是一步步推进,艰难的向孟良崮靠近,而这也就使得援军的速度特别的慢,无法快速给予张灵甫支援。
TAG:常远,国军,战役,援军